方正清刚 书见本心
——论杨传连书法的精神气象
余 洋
杨传连先生的书法,以“方正清刚”为核心气象,此非仅为风格描述,更是其人格修养与艺术追求的深刻体现。
一、 清刚之气的源流与笔墨呈现
“清刚”之气,是先生书法美学的基石。此气象并非无本之木,其艺术渊源直溯两汉碑刻,尤得力于《张迁碑》之朴茂方劲与《礼器碑》之清劲端严。在技法层面,其“清”体现在用笔的纯粹与精到,线条凝练,力贯其中,无丝毫拖泥带水之弊;其“刚”则显于结构的端方与内在骨力,点画如铁画银钩,结字稳如磐石,整体呈现出一种“峻洁、骨胜”的审美特质。
这一追求,与清代以朱彝尊、郑簠为代表的“隶书中兴”一脉相承。清代书家以学者之眼界与涵养,重新发掘汉碑中的金石气与书卷气,将笔墨技巧升华为文化人格的外化。先生承袭的正是这一传统,其创作超越了单纯的技法炫耀,是长期沉潜涵泳后,将学问修养自然转化为笔下的“金石气韵”,使作品具备了超越形式的古典厚度。
二、 胸臆抒发的当代语境与人格映照
在当下书坛,不乏为求“个性”而解构传统、为标“创新”而故弄玄虚的现象,其结果是气格羸弱,精神贫乏。反观先生书法,其可贵之处在于“书如其人”的真实不虚。他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其谦和、仁德、淡泊的人生境界,与方正清刚的书风形成了完美的同构关系。
教育生涯赋予先生包容与沉静,沉淀为笔墨中的醇和与温润;职场历练淬炼出的原则与担当,则凝练为线条里的筋骨与力量。这正应和了其修身联语“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的精神状态——唯有内心澄澈、摒除功利,方能下笔无碍,直抒胸中一段浩然坦荡之气。他的书法,因而成为其精神人格最直接、最真诚的“视觉自传”。
三、 从技法锤炼到心性修为的升华路径
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从来是“技道两进”。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明确提出“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此论在先生的艺术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
先生的从艺之路,是一条典型的“以艺修身”之路。对汉隶经典的临摹与创作,不仅是技法上的“格物致知”,通过日积月累的锤炼以达到“心身双畅”;更是一种“诚意正心”的心性修养过程。书法实践成为先生涵养性情、砥砺品格的路径,而长期教育行政生涯中形成的宽厚胸襟,又反过来滋养了他的艺术,使其“清刚”之中蕴含温润,避免了刻板与霸悍。最终,先生的作品实现了从“工”到“悟”、从“法”到“意”的飞跃,这既是对汉隶艺术精神的虔诚传承,也是以清刚笔墨完成的、属于当代文人的精神自况与身份建构。
(本文作者余洋历任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美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兼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出版《中国书法理论发展与技法研究》等专著3部,编写省级规划教材《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