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热点六安热点
关注: 3贴子:937 排名: 1 
0 回复贴,2039 次查看
<返回列表

[市民关注] 径自秦风汉韵来 ——杨传连书法漫议(唐云洲)

336

主题

336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4267

安徽

发表于 2024-4-25 21:53:33

墨浪诗情又一年,欣将来日托前贤。
清声且把辞章颂,高致常随法帖牵。
入座亭云迎远客,临窗几案伴无眠。
童心何共秋心老,笑倚修篁望岳巅。


      杨传连先生这首《元日抒怀》很好地状出自己退休以后诗书常伴、翰墨勤操、凭轩望远、返老还童的适意生活,可谓逸韵高致,老而有为。《书法报》副主编赵志成先生见此作颇为欣赏,遂约杨传连先生以此写一行书手札发于《书法报》2023年第39期封三上,又以“宜将翰墨醉花阴——杨传连诗词与书法”为题于该报微信公众号予以专题推介。   


      我最早见到传连先生书法是上世纪末他在六安行署教委主任任上其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自书行书小品,至今依稀记得这件作品虽字数不多而线劲势穏,结体清隽,格调不俗,似有李北海之韵。这说明于书法,传连先生并非半路出家,尽管他常谦言自己是后学者。他也确实是临近退休才稍勤于诗翰这一从政之余事、终身之雅好,而倾力投入则从寿县开始,在那里他担任安徽现代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督导专员和党委书记,不过时间相对宽裕,加之小城文风昌盛,诗书好友众多,大家时常切磋交流,他也陶陶然乐在其中。及至今日,传连先生不仅多次入展全国和省级层次书法展览,他的第四个书法作品集《杨传连诗抄》亦将付梓面世,可谓成绩斐然!

3.jpg

      传连先生于书法主攻隶书和行书,亦对秦汉碑器和清人篆书下过较深功夫。打开他的作品集或者关注他的微信,我们看到的多是隶书和行书作品,而往往又多是隶书正文、行书题款,偶以篆书题额,都能相得益彰。其篆书虽个人风格不显,但入古已深,线条沉劲,结体端严,气息雅正。其行书主要从清人陈鸿寿和唐人李北海、颜真卿而来。他沉醉于陈的峭拔隽雅、李的雄健潇洒、颜的浑厚遒劲,并结合篆隶学习,有意识地做到“以劲利取势,已虚和取韵”(董其昌语),点画不乏峻爽,更兼圆融绵劲,结体总体内敛,章法自然虚和,气格古雅清奇,一派天真烂漫。当然不同时期作品风格倾向会有所差别,这与他所学甚广不无关系。就我所知,他近十几年先后对二王、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文征明、王铎、何绍基甚至黄宾虹都下过不浅的功夫,而创作时有意无意地吸收当时临帖所获,在不断熔冶中丰富笔法表现和结体构成,故其行书小品饶是耐看,篆隶书作的行书题款亦饶有趣味。此可从《元日抒怀》《书斋秋韵》等行书手札和小品以及众多篆隶书题尾中仔细体味。


      传连先生用功最勤也是示人最多的当属隶书。纵览其隶书作品,既有巨幅亦有小品,横竖方圆扇联各种幅式都有,同一幅式亦有书写形式乃至书写风格的变化,但总体统一于严谨古拙、雄健凝厚的笔墨之中,气象博大,气骨雄强,格调高蹈,给人以雄厚、端严、大气的审美体验。笔者于此有两点粗浅认识:

深于汲古, 融篆入隶。传连先生于汉隶可谓二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发轫于《礼器碑》,成就于《张迁碑》,中间兼习甚广,而且往往是一边临摹一边创作,日日新功,从不懈怠。《礼器碑》为东汉隶书代表,清代书家方朔认为:“由此入手,流丽者可摹,方正者亦可摹,高古者可摹,纵横跌宕者亦无不可摹也。盖隶法之变于此碑……已尽。”传连先生习隶由此入手可谓起点甚高,门径很正。而在运用《礼器碑》可以创作后,他开始了对自己更为钟情的《张迁碑》的学习。《张迁碑》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朴茂端庄、方劲雄深,稚拙中见精巧,严整中见灵动,是在隶变趋于终结的东汉晚期之巨作。北碑宗师李瑞清认为,此碑上承《盂鼎》书风,四周布满,严正朴茂,又接近楷法,下启北魏诸碑。因而,它不仅具有风格类型价值,更有书体变格意义。传连先生习隶转向于此,不仅出于性格偏好,亦着眼今后较大的的风格腾挪空间,可谓识者。在驾驭了《张迁碑》笔法体系后,他又旁及史晨、衡方、鲜于璜、西狭颂、好太王等汉隶名碑以及一些新近出土的如东汉《景云碑》,甚至《石门颂》等摩崖刻石,亦包括《嵩高灵庙》等北魏隶楷。不仅如此,传连先生自觉把目光投向迈唐承汉的清代隶书,比如他对清代隶书大家钱梅溪、何绍基如何临写《张迁碑》即作过专门研学,尤其何氏重骨不姿、宁拙不华的鲜明特点以及融篆入隶的中锋用笔和顿挫涩进的笔触表现,他更是精研力学,所得甚多,我们今天从其作品中仍能看到何氏临写《张迁碑》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入古化古,传连先生“以篆补隶”,除强化对秦篆的学习外,尤对吴让之、邓石如、赵之谦、陈鸿寿等清代大家作品细加揣摩,其中邓石如篆书隶写又给了他新的启发。完白山人篆书隶写是为增强恣肆方正,以求力度,传连先生隶书篆写是为增强古厚奇拙,以求高古,这种反向启发挺有意思。事实上传连先生学篆实为“强隶”,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他的隶书作品时有“篆隶”之感,笔画方圆兼具、沉实雄厚,有意弱化轻重粗细对比,横平竖直,一些字甚至直接取法篆书,如隶书斗方《闻雪返乡》(见《杨传连诗抄》,下同)主体四字即是篆籀笔法、古隶风格;隶书斗方《七绝·茶余偶得》《故园秋色》,隶书中堂《浣溪沙·故乡行》都是比较典型的篆隶笔意,尤其阮、金、改、收、镇、将等字或偏旁或整字直接取意于篆书。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卷八《论行楷隶通变》有论:“篆参隶势而姿生,隶参楷势而姿生,此通乎今以为变也。篆参籀势而质古,隶参篆势而质古,此通乎古以为变也。故夫物相杂而文生,物相兼而数赜。”这是说不同字体的兼容既可丰富作品表现形式,亦可催生个人风格面貌,篆参籀势、隶参篆势、楷参分势就会形成“质古”结果,风格趋向古拙。传连先生隶书创作就是尽量往篆书上靠,并对这种学习方法有所记录。他曾在2017年2月8日的个人微信上写到:“学隶从头来!由篆入隶进行时。大雪节气,临石鼓文秦泰山刻石别有趣味!”2019年8月10日记曰:“通临篆隶之间的汉《祀三公山碑》,如品佳茗!”2020年7月6日曾记曰:“对比临习汉隶中以方笔著称的浑厚苍劲的张迁碑和鲜于璜碑。”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的勤学与善学。传连先生临帖并不局限于技法,还注意识理、得趣、怡情,着力提升审美高度,如他在一次临写篆书拓片《新莽嘉量》后记曰:“每天临帖有如艺海拾贝,又似细赏高秋落红,其乐无穷!”他也曾化用前人诗联书写自己的习书感受:“临帖如细雨湿衣,书写犹闲花落地,其中多胜事。”总结提炼颇有高度。


      形方势纵,韵高意古。年近七十后,传连先生书作内敛形势,强化内涵,追求平直、遒逸、拙朴、古厚的审美意趣。我们对比传连先生创作和《张迁碑》原作容易看出,他有意识地保留了《张迁碑》的字形而稍取纵势,化方扁为方纵,当然一幅之中亦是扁与方、方与长错落纠纷,绝非算子,结字平中寓险、似奇反正。与《张迁碑》相似,其书上下结构者以上放下敛、上大下小为多,如隶书中堂《七律·咏横排仙境》中处、雲、芳、梵、雾、音、第、花等字;左右结构者以敛左放右居多(仍以此幅为例),如明、洲、横、潮、临、继、行等字。而且不管什么结构,都在总体方纵的原则下通过锋毫提按、笔画长短、左右揖让、结构错位、大小相间等笔势和体势运动而构筑或凝重平稳、或奇正变化的结体姿态,更主要的是打破上下左右空间布白上的均匀对称格局,以参差欹侧造成一种动势,形成古朴雄健的面貌。更为可贵者,不管结字如何变化都做到笔画平直,中段沉实,运笔遒缓,势蓄不纵,万钧力量都在点画之内,铅华褪尽,返璞归真。其点的形态或长或短、或翘或俯,或方严峻利,或圆融厚重;横画直入笔锋,逆势很强,形成方笔为主、方圆兼具特征,藏、切、压、铺、转的笔法运用娴熟自然;竖画略细于横画,多为逆势圆笔,裹锋而行,驻锋而收;捺角和雁尾亦即波磔以驻代出,以缩为收,极少有挑出者;而左竖或长撇虽予以伸展,但往往无锋不驻,蓄而不发,挑锋而出者甚少,如隶书《七律·学书感怀》,仅有情、更二字的竖撇是出锋的,其他均为驻锋或回锋而收,看上去笔画脱去尖俏,饱满艰涩,显得含蓄靡尽,形拙而意古,韵高而势遒。结字中多个横画并列时,长短有别,角度有异,总有一笔略向右下倾斜,变化中稍显拙趣;竖画相对或并列时则呈内擫之势;折画圆转、方折和横竖间断开不搭三种形式自然变化,尤以后者显得特别峻挺而神采外曜。所谓点画生结体、笔法生气势,其沉厚的点画催生方正的结体,扎实的笔法则产生雄强的气势。用墨偏重,但有节奏变化,在保持书写的自然性和气息的连贯性中突出了墨色对比,浓重的笔画和飞白的线条自然衔接,并与战掣的笔法一起构成起伏的韵律。章法亦多变,或有行无列,或有列无行,或有行有列,或无行无列,疏阔宽博有之,简淡遒逸有之,凝重沉劲有之,奇趣盎然有之,但总体统一于逆势战行、顶纸涩进的笔势运动和庄严方正、朴厚蕴藉的风格表现中。


      值得一提的是,传连先生不少作品特别是条幅式作品也注意吸收时代元素,比如行距较密、列距较开的章法,辅之书写时大小、纵扁、宽窄等点画移位、结体错落的处理,显得点画虽实、虚白较多,有不事雕琢、真气弥漫的自然天趣,每一列上的诸字排列大小错杂,疏密有致,起伏变化,摇曳生姿,在古宕端严的书写中营造出散逸、运动的韵致和意趣,避免了古板与雷同,如隶书条幅《七律·水色六安》《七律·再吟独山》等等,每一幅都是此类佳作。


      论者多赞许传连先生书法脱俗而有书卷气。达此境者非仅依于技法的积累,亦有赖于书家的个性、阅历和书外之功,由技而进乎道。苏轼有言:“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诗词修养的加持和人生历练的沉淀恰恰是传连先生的登高路径。

      传连先生长于诗词创作,且诗名遐迩,《杨传连诗抄》辑录的只是他自书诗词的一小部分。多年来,他坚持读诗写诗,努力以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世界,始终保持着心性的诗意化和思维的意象性,养成习惯以诗词联形式记录生活中的事物和感悟,再赋形于翰墨,应请于友人,这已成为退休后的基本生活状态。如今年清明节前夕六安诗人喻廷海先生邀约三五诗友雅聚,他便以一律记之:“微寒乍暖奈何天,淠岸楼台聚众贤。皓首大兄轻酒令,红颜妇幼重人缘。繁花闲落清明雨,雅集随吟白马篇。诗意江湖谁最乐?漫将拙韵寄婵娟。”此诗清丽、质朴,意古、韵高,前三联情景交融,尾联以情作收,起承转合一任自然,尤以颈联更妙,“清明雨”既实写天气节令,描摹“繁花闲落”之状,亦暗合杜牧《清明》诗,与下句“白马篇”相对,并借用曹植《白马篇》道出雅集乐事,可谓古韵十足,尾联则呼应首联表达了诗人们在“奈何天”里行酒漫吟、寄愿美好的雅兴与旷达,写诗实力由此可见。他的诗词创作从生活中来,既臻古韵,又合时境,词偏婉约,诗接唐风,多数皆如“残杯在手吟诗瘦,滴雨敲窗泼墨奇”(《七律·大雪得句》)之韵,亦有“清樽豪气当窗饮,象外搜来动大千”(《七绝·诗友岁杪雅集》)之气,或意境杳深,或气势雄健,皆格调清奇。试想,长年沉浸在这样的诗意境界,其人焉不去俗?传连先生经常说自己学书图个怡心养性,名书斋曰“怡心”,认为不带欲望是最好的状态:“废纸三千墨色新,研碑摩帖计旬旬。无求岂望开生面?一卷诗书脱欲尘。”(《七绝·检点旧作得句》)他之所以最终选择方正肃穆、雄厚蕴藉一路书法以为己格,我想这和他的诗词创作的审美追求亦相一致,作诗严守格律,作书参透古法,诗格清奇,书风古厚,皆雅正脱俗。他把诗词翰墨的学习完全统一起来而作为一种人生修行,既学而为乐,也学而不倦,在快乐中修行,也在修行中快乐。诚如他的一首绝句:“人生难得一清闲,游走诗书翰墨间。修作桃花源里客,布衣老酒亦开颜。”这种修行有利于怡心和脱欲,可以更好地养学与养气,进而提升人生境界和作品品味。


      我一直以为,书家身份过于单一,经历过于简单,难免修养单薄,才华之外应具眼界、胸襟、胆识、能力等人生历练之综合素质。名垂书史者有几位是单一书家身份?黄庭坚即认为李公麟能成为“宋画第一”不仅在于画技,亦在于他的官僚阅历和诗人秉性,故对其有“戏弄丹青聊卒岁,身如阅世老禅师”之评。传连先生亦然,长期的教育和行政领导工作历练使他阅历丰富,世事洞明,加之他性格豪爽、快意善饮,侠肝义胆、孝亲重友,这些身份、阅历、性格、品行的因素共同构成他的人生厚度,也是他游于艺的独特优势,自然决定了他诗词书法的厚度和艺术水准的高度。


      漫品传连先生的书法作品,犹如对饮一壶有了年代的老酒,越品越觉有味。他以沉厚的笔道、舒缓的节奏乐而不疲地书写自己平静的生活、旷朗的心性、淡定的情怀,其毫颖所至,内含筋骨之力,外露雄浑之气,典雅蕴藉中风骨尽显,无不让人感受到书家深厚的造诣和全面的修养,引领欣赏者进入沉静雄厚的大美境界。

“黄卷青灯翰墨香,闲居易老问冯唐。卅年悟得穷通理,且展云笺对夕阳。”(《七绝·学书偶得》)阅过沧桑、已然悟道的杨传连先生正笑对夕阳,寄情诗翰,笃志而行,前路必是云霞满天!

最后以一首小诗作结:
楮练檀宣信手裁,操觚染翰远凡胎。
怡心大雅何如是,径自秦风汉韵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 发布信息免费
  • 发贴彩色标题
  • 签到额外经验值

如何快速提升等级,查看[积分规则]

活动中心

查看更多>>
最新热版
会员排行
相关推荐
六安市民网 http://www.0564sm.com/
广告服务热线:0564-3336078 | 运营技术支持:金裕文化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64-3336078